雨水注意疏肝避风邪

雨水时节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,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春天温暖的气候要回来了,降水量也开始增多了。在这样的天气中,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养生保健呢?养肝驱邪气、合理饮食起居都是需要注意的。下面是一些建议,帮助你在雨水时节养好身体。

一、雨水节气如何注意养生保健

在雨水节气,寒冷的冬天过去后,天气开始转暖,冬天储存在地下的能量也开始上升,人体的肝气也随之生发。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原则,我们应该注意养阳、养脾胃。此时人体阳气开始活动,但有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,中焦脾胃功能虚弱,小孩子容易出现体虚的症状。因此,我们要注重保护好中焦脾胃,注意保暖。中医认为,脾胃是后天之本,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。如果脾胃功能良好,人体的营养利用充分;反之,则会引发营养缺乏、体质下降。古代医家李东垣提出:“脾胃伤则元气衰,元气衰则人寿命缩短。”

二、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

第一,雨水节气的天气较凉,要根据气温增加衣物。同时,不要过多地食用寒冷食物或喝冷茶,可以适当地吃温热一些的甜食,以养护脾胃,避免脾胃受凉。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说:“春日宜少酸多甘,以养脾气。”

第二,雨水节气仍然属于早春季节,特别是在北方,仍然比较寒冷。因此,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,以免肝气过旺。可以选择散步、打太极拳等轻松的运动,让肝气缓慢上升,避免因体内能量消耗太过,导致肝气失控,出现发热、上火等症状。

第三,雨水节气的饮食调节要根据春季气候转暖、早晚较冷、风邪逐渐增多的特点。常见口舌干燥的情况。因此,我们应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,以补充水分。少食油腻的食物,多食大枣、山药、莲子、韭菜、菠菜等。北方人多以粥为食,可以做莲子粥、山药粥、红枣粥等。此时,应少吃羊肉等温热性食物。

三、雨水养生起居饮食原则

1、起居

晨起夜寝的总原则是:跟随太阳。太阳是生命的起源,有阳则生,无阳则死。人体的气息随着太阳的升降而升降。白天阳气活跃,人体精力充沛;夜晚阳气潜藏,细胞得以休养生息。人可以比作一部机器,在晚上睡觉相当于给自己充电,白天工作学习相当于使用电能。充电不足,用电不利。

天地为人充电的节律是有规律的,分为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这个节律循环往复,如同四大乐章。如果顺应这个节律,可以获得健康和长寿;如果违背这个节律,就会自毁身心。一年有四季,一天也有四时。以北京时间为例,早上3-9点是一天的春季,9-15点是一天的夏季,15-21点是一天的秋季,21-3点是一天的冬季。这样划分一天的不同时段,有利于人们在不同的时段进行相应的活动。在冬季时段,人最适合“冬眠”。清朝时期,皇帝和5岁以上的太子规定早上3点起床理政、读书,晚上19点左右就寝。3-5点被称为寅时,也叫平旦之时,此时阳气尚未升起,阴气尚未退去。古代人早起不过3点,晚起不过5点。一年有24个节气,一天也有24个节气,3点是“立春”,5点是“惊蛰”。惊蛰时,地球上的生物阳气涌动。如果在此之前起床活动,阳气会化作清气;若不起床,阳气会转为火气。如果不起床到5点,那么6点到8点之间的时间,人体的阴阳气血不能平衡,容易导致头晕、脑胀、腰膝酸软等症状。

如果在3点以后醒来,可以继续睡一会儿,但不要超过5点;如果不能入睡,不宜贪睡,可以起来喝杯热茶,做些缓和的室内锻炼。如果感到疲劳,可以在早餐后再睡一觉,但不宜睡到7点。

2、饮食

总体来说,庚寅年金气较旺盛,可能会抑制肝木过旺。肝脏主要负责储藏血液,主导筋脉,掌控情志,也与眼睛息息相关。肝气受抑而不能发散,容易导致郁郁不乐的情绪。对于血液热、黏稠、浓稠的人来说,更容易怒气冲冲,身体皮肉紧绷、硬邦邦,还会增加引发脑梗和心梗等疾病的风险。

然而庚寅年初的气候多在节气之前出现。由于春分的气候早到了约60天,导致人体阳气生发过早,结果是气虚体乏。在春分之前,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寒热状况来调节饮食:体寒的人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,不宜吃生冷和寒凉性的食物;近期也不宜多吃萝卜(胡萝卜除外),以免加重气虚的状况。血热的人则不适宜多吃温热性食物。

全部分类